国源展览:打破常规,场景复原艺术让历史 “活” 起来
分类:国源动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展馆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变革。场景还原技术,作为其中的关键力量,为博物馆陈列展示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活力,成为博物馆吸引观众、传承文化的有力手段。
场景复原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展示手段,它融合了多种先进科技,旨在通过高度逼真的环境模拟,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场景或自然环境中。它运用 3D 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多媒体投影以及物理场景搭建等技术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多维度构建出一个全方位的沉浸式环境。

以 3D 建模为例,它能够精准地复刻文物、建筑以及各类场景元素,为虚拟场景搭建起坚实的框架。VR 技术则通过头戴式设备,将观众完全包裹在虚拟环境中,实现 360 度的自由视角探索,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AR 技术则是在现实场景的基础上,叠加虚拟信息,为观众带来虚实融合的奇妙体验。多媒体投影技术利用光影效果,在墙面、地面等介质上投射出动态画面,进一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场景还原技术打破了传统展馆静态展示的局限,让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观众不再仅仅是隔着展柜观看展品,而是能够亲身融入到场景之中,与展品、环境进行互动,极大地增强了参观的沉浸感和趣味性。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观众对展览内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

对于历史文化类展馆而言,场景还原技术让文物 “活” 了起来。通过再现文物所处的历史场景,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物的用途、价值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自然科学类展馆中,复杂的科学知识通过逼真的场景模拟变得直观易懂。
场景还原技术突破了传统展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展馆可以展示那些因空间限制无法实体展出的大型文物或场景,也能够跨越时间界限,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同时,线上虚拟展馆的出现,让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参观展览,大大拓展了展馆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国源展览将打造的安徽文明史史前展厅中,“王者之墓”展项是2007年发掘的23号墓(07M23)是凌家滩墓地中面积最大、随葬品最多的一座墓。随葬200余件玉器、90余件石器、近30件陶器。利用地面空间,复原07M23墓葬出土情形,结合现有复原解读视频墓葬埋葬状况。观众可以通过展项中的多组触摸屏,互动查询观看“王者之墓”各方面详情。

在磨盘山先民生活场景展项中,磨盘山先民以山为郭,沿水而居,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展区采取密集文物展示与耕种渔猎复原相结合的形式,全景再现先民历史生活图景。

肥西烈士纪念馆中,彰显抗日战争时期的单元中,通过场景复原再现新四军花岗伏击战场景,感受抗日先辈英勇壮举。

在中国包产到户就纪念馆中,主展厅的开创新局展区,通过场景复原结合多媒体投影的形式,再现1979年夏,山南获得历史大丰收后振奋人心的场景画面。针对万里座谈会址,对房屋整体进行修缮加固,屋内以场景复原为主,通过添加桌椅、床铺、衣柜等老家具和老物件,真实还原农村改革前夕小井庄农民的家庭生活场景。

巢湖博物馆的巢湖文明起源展中,通过大型银山智人生活场景再现银山及其周围地貌,以及银山智人切割兽皮、打制石器等生活生产画面,柜展银山智人遗址中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一组,图版辅助介绍银山智人相关内容。在名播江淮展区里,复原巢湖明清古街场景,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场景还原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展馆的展示模式和观众的参观体验。它在历史文化传承、自然科学普及、企业品牌展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展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展馆将借助场景还原技术,为我们带来更多令人惊叹的沉浸式体验,让我们在探索知识与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发现新的惊喜。


